益周读书——从“文本”到“人本”

来源: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发布时间:2019-12-21 浏览次数:502

    1212日晚七点半,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益周读书”系列读书会第十讲如期开展。本次读书会我们邀请到了吕文澎老师,她通过古今中外大量生动形象的译例,向同学们介绍了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专著《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2014)与《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2014),引导同学们深入了解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共同探讨翻译批评从“文本”批评视域到“人本”批评视域的转变。

    读书会伊始,吕老师鼓励同学们尝试翻译一些英语句子。通过对比员工的现场译文和参考译文,引出译者行为批评的核心理论架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译者角色连续统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翻译忠实连续统。据此,详细介绍了《译者行为批评》的主要内容。《译者行为批评》两部专著是该理论的开山之作,跳出了翻译批评前两个阶段“文本”批评视域和“文化”批评视域的藩篱,将翻译批评推进到了翻译内外相结合的第三阶段——“以人为本”的行为批评视域。那么,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否于原文?吕老师谈到:译文的忠实度是译者选择的结果“忠”与“不忠”,译者说了算,即,译者身份决定译者行为,译者行为决定译文品质,而译文品质的高低是与译者的身份相一致的。译者是翻译过程与翻译活动的核心要素,因此,译者要做到语言性和社会性自律,“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好认知平衡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意义求真不能妨碍语境务实。

    周教授首倡的“译者行为批评”是国内学者提出的原创性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之一,领先国际前沿。吕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译者行为批评》这两本书去正确认识翻译,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突破思维定式,打破文化障碍,有些语境下可用西方近乎对等的人物形象等进行文化翻译,保留原文的功能,进而达到服务读者、乃至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益周读书系列读书会本学期已圆满结束下学期我们不见不散!